close

woman-1006100_960_720  

文/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    洪蘭

 

唸科學的人通常不迷信,我們相信機率、接受巧合,但不接受命定。

但是本書的作者和另外一本《暴力犯罪的大腦檔案》(The Anatomy of Violence)的作者Adrian Raine,

兩人大腦的掃瞄圖居然都跟犯罪的人很相似,兩人又都是名校的教授:Raine是費城賓州大學的講座教授,

本書作者是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的教授,這個巧合未免太高了,

正因為兩人都是學術界的名教授,兩人的大腦又都顯示反社會行為,

這就更使人想從他們身上去尋找犯罪的因素,

為什麼他們可以在社會中正常生活,不會去為非作歹?

人的行為受大腦的控制,而大腦又會因行為而改變。

也就是說,大腦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產物。

 

過去的基因決定論是錯的,科學證據顯示人的大腦會隨著環境的需求而改變以求生存,

例如動物會製造維他命C,人體本來也會,

但是到一萬年前,人類進入農業社會,

可以從外界穩定地得到維他命C之後,這個能力便退化掉了。

當然,那時沒有辦法看到人會有遠洋航行,

三個月不靠陸,船員會得壞血病,牙齦流血。

因為環境會塑造大腦,所以後天的經驗就很重要。

貧民窟的精神官能症比較多,因為環境會促發或抑制基因的展現。

作者有家族的暴力犯罪歷史,又有暴力基因(單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A, MAO-A較少),

但是他有個正常的童年,所以他沒有走上犯罪之路。

 

童年的遭遇是影響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因素,

就像作者說的,一、二歲時的受虐後果比五、六歲時受虐大,

而五、六歲時的受虐後果又比十二、三歲時大。

大腦,尤其前額葉皮質(Prefrontal Cortex)的正常發展對孩子行為的控制來說太重要了,

這也是我在接到本書的書稿,知道只有不到一週的時間寫書評時,

還是願意放下手邊的事先來做的原因。

太多父母以為孩子小、不懂事,

在孩子面前作壞事,這些經驗都銘印到孩子大腦中,影響他的一生。

我迫切希望父母在閱讀本書後,能了解後天環境對孩子大腦的影響。

其實,在看書稿時,「反社會人格」這個名詞一直在我腦海中出現,

作者有著不折不扣的反社會人格,外加強迫症、躁鬱症……,

他的大腦影像圖的確是不正常的,非常像我們在騙子(con man)大腦中看到的那樣。

但是他沒有進入監獄,因為他的家庭正常,並有很深的宗教信仰(母親是西西里的天主教徒),

他雖然不在乎傷害別人,卻沒有刻意去傷害別人的意願,所以沒事。

人不能選擇父母,也就不能選擇基因,

但人可以打造環境,使不好的基因不展現,人的命運還是在自己手上的。

 

──本文摘自《天生變態》推薦序文

書封  

博客來:http://bit.ly/2bRlESw

誠品:http://bit.ly/2cczJ1q

三采:http://bit.ly/2bEU2nc

金石堂:http://bit.ly/2bL1ISz

讀冊:http://bit.ly/2bka2vK

 

arrow
arrow

    三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