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律師沙龍照_書腰用.jpg

文/呂秋遠《孩子,我聽你說:為什麼孩子寧願問陌生人問題?呂律師深談那些青少年不願說的真心話》

 

小時候,我們很流行「切八段」這種事情。所謂的「切八段」,大概就是童言童語的「絕交」,在學生時代,不論是小學生、中學生,甚至於大學生,很容易因為某些小事而吵架、吵架而決裂,從此後老死不相往來。甚至有時候,也不是因為吵架,純粹就是「突然」看對方不順眼,就從此分手。

 

第一種情況比較單純,如果是因為誤會,有一方先主動解釋清楚,另一方如果有心維繫,大概就可以四四六六結束,兩個人重新恢復感情。因為先道歉的人,是因為友誼,而不是因為有錯。如果有人願意先低頭,問題會比較容易解決。但是另一種情況,就比較複雜,因為這是一種沒來由的依賴與拒絕被依賴。在孩提時期,我們欠缺自信,也無法肯定自己(很多大人現在也還做不到),這時候容易依賴特定人或是特定幾個朋友,依賴一個人,俗話叫做「閨密」或「兄弟」,依賴一群人,俗話叫做「死黨」。一般而言,這樣的關係可以持續一陣子。

 

在青少年緊密的關係中,他們可以取得彼此的歸屬與認同感,因為年齡相似,也容易有共同的話題。然而這樣的關係要持久,並沒有這麼容易,特別是一方走得快,另一方走得慢。所謂的快慢,可以是成長的速度,也可以是依賴的程度。當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太過緊密,壓迫感就會如影隨形,對於青少年來說,偶爾會出現一種太過黏稠的感覺,就容易對彼此的關係不耐煩。特別對於被依賴的一方來說,就會想要離開這段關係。然而被離開的一方,在得知自己即將被分離時,會有一種「我在意他,他怎麼可以不在意我」的不對等感受,輕微者只是想復合,嚴重者就會想傷害對方。

 

所以在這個階段中,對青少年自己而言,可能必須想想,兩個人或一群人的友誼,是不是已經形成依附關係,見不到對方,或是與對方吵架,就會出現患得患失的情況。如果是,自己不妨要學著放下,畢竟沒有人喜歡被長期依賴,這種不健全的關係不會持久。即便是情侶或夫妻,其實保持適當的空間也是必須的,好友沒辦法承載我們這麼多的情緒,早晚會爆發。如果是父母,或許該給孩子適當的歸屬感,當孩子在家庭裡只感受到壓迫與求好心切,而父母卻對於他的狀況欠缺同理心,孩子就容易把情緒放在其他同儕身上,而導致這樣的關係失衡。

 

國高中生的人際關係是很敏感的,特別是在欠缺自信與過度自信間,往往都是擺盪在極端。在這段尷尬的期間,身為苦主,或許可以把自己散發的情緒困擾移轉給不同人,或是內化在自己身上,不要集中在某個人。而身為父母,當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極端依賴某人時,可能也要告訴孩子,平等的關係,是任何關係維繫的長久之道。

立體300.jpg

博客來 http://bit.ly/2qMVb1a 

金石堂 http://bit.ly/2vrucx3

誠品 http://bit.ly/2F2arLX

讀冊 http://bit.ly/2HOGa6q

三采 http://bit.ly/2JYo7v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三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