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__5529604.jpg

文章整理/S

 

秋高氣爽的好天氣,到了華山參與  2018 TED x Taipei 年會 ,一個下午一連聽了五個不同講者各用了15分鐘的時間,與我們闡述了人生不同的想法與道路,每段各有精彩,也都值得細細反思。

 

壓軸的李四端先生,用了「故事後來怎麼了」破題,以他人生每段歷程來說明,那些生命中永遠有的驚異之處,我們永遠不會在當下知道未來的變數與道路。而他相信永遠都會有新的好故事等著我們。

 

演員樊光耀先生則已「你多久沒有照鏡子」做主題,演講尾端已一位日思夜想、愛從鏡中認識自己之人(而此鏡還必須受他/她細細打磨)對著滿山鏡湖笑了而嘎然而止,意欲頗深。

 

而印象最為深刻則是陳永儀教授在演說中用了一大一小的故事,點出生命該怎麼過,怎麼樣才是真正的相處練習和排定「優先順序」(再忙再沒時間都該先做,而非得空第一個做)。

 

透過陳教授2018年的著作《生命這堂課》以及TVBS看板人物中的個人專訪中,看到了教授在擔任緊急救護員和關懷師時碰觸到死別的時刻,那些文中與家屬無聲勝有聲的陪伴之情,常讓人鼻酸,而這次的演說,更像是再深入點醒我們那些陪伴與相處過程的質與量。

 

第一個小故事正是在當救護員時,有位年輕男子的父親因上午拿報紙時不慎於樓梯滑倒而過世,他無法接受,嘴中說著「早知道我就⋯⋯」,但我們真的有辦法早知道嗎?如同一句「把生命中的每天當作最後一天來活」,這句長久以來做為「珍惜時光」的話,教授給了個問號。

 

故事場景換到了另外一對新婚夫妻上。

 

在一次丈夫前往出差到機場的路上,太思念新婚的太太,播了電話給她說:「出差前還想多看妳一眼,等等會請司機趕緊繞回家多看你一眼、抱抱你,但時間緊急要請妳下樓,在樓下碰面」,太太也答應,你能想像這畫面兩人有多開心、太太有多雀躍。

 

但,丈夫繞回後發現大門口太太並不在,巷道位置難停車,只好請司機繼續在街上繞幾圈,內心已有點轉為生氣。

 

過了一陣子,太太匆匆忙忙手上拿著削好的水果和素日裡先生愛吃的零嘴,說:「這你帶著⋯⋯。」

 

就這樣,開始大吵一架,並一同找了婚姻諮商,丈夫理性的訴說,他已經明確的跟太太說出他的需求,而太太也答應了,但為何就還是硬要多削水果等等動作,他認為太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想像,太太則是滿懷委屈的覺得她不認為多等幾分鐘會怎麼樣,所以她把十幾分的時間去做她覺得更重要的事。

 

這兩人誰有錯?或是誰無錯?

 

後來,這對夫妻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,透過練習腦中思考的迴路,先生練習不要這麼「快」理性去分析太太的行為,而太太則將自己無感的事情,但對方卻是認真說明的話,仔細聆聽,並不更改原意的試著直接去做。

 

這對夫妻為了雙方能持續,很努力的付出了時間與其有交集的陪伴與相處,而不讓有一日,「早知道我就⋯⋯」這樣的話語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。

 

既然我們無法把每日都當成生命中最後一天,那希望大家都能將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作為平凡的一日來活,而那些平常能做的就該去努力的做,才不會有不必要的後悔吧,她說,若能讓親人離世時僅剩哀傷,而無遺憾,或許就是最好的事了吧。

 

 

 

新品提報圖片-立體封面300dpi.jpg

 

│備註│

講者-陳永儀

 

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心理學教授

 

1970年生於台北,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博士後研究、美國羅格斯大學健康心理學博士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心理學碩士、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系學士。曾榮獲美國羅格斯大學最佳教師獎、國立中央大學教學優良獎、美國國防部司令級教學服務獎、美國心理學協會論文研究獎。

 

經歷:

‧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心理學教授

‧臺灣IC之音《心理學不學》廣播節目主持人

‧紐約執業心理醫師

‧美國西點軍校行為科學及心理系教授

‧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社會科學系心理學教授

‧美商花旗銀行《紐約總行》國際人力資源部經理

 

對人的好奇,人與人之間各種關係的發展,以及不同生命經歷的體會,吸引心理專家陳永儀進入了心理學的領域。但她的興趣並不局限於心理學領域。在受訓取得證照後,擔任紐約市緊急救護技術員,以及一級創傷醫院的關懷師,並持有開鎖、調酒和進階潛水的證照,還擔任過Uber駕駛。所有這些經歷,帶給了陳永儀不同觀察人類行為的角度,不斷啟發她對心理學在人們日常生活應用的興趣與靈感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三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