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《聽懂孩子的話》吳維寧

「我的小孩只要一進賣場,就會突然很堅持要買某些東西,而我不讓他買,所以他就會哭鬧不休。我在賣場很努力地跟他溝通,可是都沒有用,實在讓我很挫折,而且他哭得好可憐,我會覺得自己是否太嚴格了,最後只好買給他。我事前也跟他說了喔,我們明明都談好了,但是他進了賣場還是繼續鬧,我到底該怎麼做?」

「我家小孩常指著某樣東西要我們拿給他,我們給了之後,他又繼續哭說不是他要的,要別的東西。所以整個下午就是在『他指著某樣東西∼我們拿給他∼ 他哭著說不是,然後指著別樣東西∼我們拿給他∼他又哭著說不是』的循環中度過。我們好挫折,他也好挫折……」

 

這些講都講不聽的例子,其實不只是測試大人的耐心,也是大人的講話技巧及對幼兒身心發展的理解程度。所以,當小孩怎麼講都不聽時,大人除了當成小孩要挑戰他的權威而惱怒之外,更好的做法是放下自己的情緒,重新思考小孩「不聽話」的原因。

聽不進話的小孩,正在求救

以色列「中介學習」的第一原則是「和小孩對話時要有目標,並且要創造一個讓小孩可以學習的環境」。

白話來說,大人跟小孩對話時,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,對話的目標在哪裡, 而且要在小孩聽得進去的狀況下,才開始對話,不然就是無效溝通。要創造小孩可以聽得進話的環境,還是要先瞭解小孩的情緒和行為,從哪裡而來。

快兩歲的孩子正發展出自我意識,想要自己決定一切。然而,他們其實沒有能力在無限的選項中,找出自己真正要的東西,所以才會產生了大人拿一百樣東西給小孩,小孩仍然不滿意的狀況。

反過來想,在這樣的狀況下,小孩又是多麼挫折啊?

所以,做為一個大人,此時該怎麼做,才能創造一個讓小孩可以選擇又滿足的環境?

又例如說,小孩在賣場鬧情緒,一樣是因為沒有能力在多樣選項中找出自己要的,或是沒有能力克制自己什麼都不買。我們早就知道遷就小孩的哭鬧,是最差的解決方式,甚至是反教育。所以,我們該如何針對小孩的年紀、氣質和個性,創造一個他可以聽得下去的環境?而在他不遵守約定時,又該怎麼處理?

別忘了,小孩聽不進話,很多時候其實是在求救。

 

創造「聽得進去」的環境

有個兩歲出頭的小男孩,非常聰明,但有感官統合的問題。在他比較累或不舒服的時候,會忍不住一直打其他小孩或亂丟東西,勸也沒有用,講也講不聽。

「我跟他說不可以丟東西,他還是丟個不停,我所有的時間都在和他打交道,對其他小孩不公平!」一個同事這麼說。

 

「更嚴重的是,我有時受不了給他time-out (計時隔離),他不只不難過,還會對我笑。我知道Winnie 不接受世界上有壞小孩這種事,但看到他的笑容真是讓我發火。」另一名同事接著說。

 

「這個小孩有感官統合的問題,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聽懂了我們的要求,生理上卻做不到?」我繼續解釋,「我們如果不能理解小孩的困難,就不能同理, 不能同理,就引導不了小孩。」

「我們先來思考,這個小孩的感官統合問題是什麼?」我問。

「小孩有觸覺接收不良的問題。」一個老師說,「所以他一直在尋找身體上的碰觸,碰觸量不足時,會去坐或躺在其他小孩身上,而且比較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,一定要動來動去。」

「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做?」我問,「小孩就是停不下來啊。罵他有用嗎?一直告誡他有用嗎?」

「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帶他出去跑兩圈,但我們人力不足,不可能有專人做這件事……」另一個老師說。

「很好,大家開始想辦法了,而現實就是現實,我們沒有多餘人力可以一對一陪他,所以有更好的方式嗎?」我繼續問。

 

看到大家又沉默下來,我再給提醒:「有什麼事是我們可以帶著他跟小孩一起做的?」

「一起唱遊?」一個老師突然眼睛亮了起來說,「放音樂讓大家可以一起跳來跳去?」

「把小孩一個一個叫過來做兒童按摩?」我接著建議,對於觸感太敏感和太不敏感的孩子,正確的按摩方式對安定情緒有很大的幫助。

「請小孩彼此按摩?」另外一個老師繼續說,大家愈來愈有創意,「或是玩包成木乃伊的遊戲?」

我告訴工作團隊,通常這個小孩控制不了自己時,我就會請他來坐在一起, 我幫他做些物理治療師教我的按摩,讓他冷靜一點,而且我會直接跟他說:「我知道你今天有些困難,停不住自己的行為,過來陪我坐一下,我幫你按摩。」

「我這樣跟小孩講話,和禁制、告誡、說他做的都是壞事,兩者對小孩有什麼不同影響?」

 

如果對小孩的行為有些理解,而且有解決方案出現,也許可以進一步瞭解小孩內心在想什麼,

 

「你們想想看,為什麼給他time-out 時,他非但不難過,還會對你們笑?好像對自己的行為一點都不覺得羞愧?也不在乎你們是否生氣?」

沉默了好一陣子之後,有個老師小心翼翼地開口說:「他應該不瞭解time-out 是什麼意思吧?以為我們叫他去別的地方,再叫他回來很好玩?」

「也許……他不知如何面對我們的怒氣,所以乾脆隱藏自己的恐慌和不知所措?」另一個老師說,「我以前碰過一個被父母大吼大叫就把情緒封鎖起來、變得面無表情的小孩,當然他是大小孩,已經上小學了。」

 

聽到這裡,我知道可以開始談收尾了。

「首先,這個小男生非常聰明,而且能夠解讀大人的表情,所以他知道我們在生氣,我相信他也知道自己做了被禁止的事,才會被請到別的地方去待著。」 我開始說明,「但他其實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,所以我們的大吼大叫和處罰,對他而言只會讓他害怕,而不是改善行為。他如果無法面對我們的怒氣,用微笑來放鬆自己的心情,是不是比較好的方式?或是另一個可能性,我們大吼大叫時,他覺得自己終於獲得大人的注意力?不管是正向或是負面的對待?」

「而當我們把他拉過來按摩,或用遊戲的方式協助他時,小孩會知道大人看到他的困難,並且試著幫助他。這樣他才可能信任你,才會有安全感,也才能聽得進去你說的話。

其實做為一個家長或幼教老師,必要時,我一樣會對小孩提高音量,但那不會是在我情緒失控之際,而是在創造一個讓小孩聽得進話的環境時。例如說,我要告知一整班小孩某件事,但小孩很吵鬧時,提高聲量請大家閉上嘴巴是必要的。

總而言之,面對怎麼講都不聽的小孩,得回頭思考大人與小孩的溝通卡在哪裡。另外,也請記得,小孩需要能夠守護他的大人,如果他一鬧,大人就不知所措,或是只會用語言和肢體暴力壓制,那他得到的訊息將是:大人沒辦法守護我,只能用威脅和暴力讓我屈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三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