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ast-bright-celebration-666988.jpg

文/《願你把將就活成講究》周桂伊

 

等待準備好的那一天,是大部分成年人每天生活裡的精神信仰。賺夠了就退休,回老家蓋兩棟土房種塊地養兩條狗;案子一結束,要離開這個公司,另擇高枝;等孩子大一點了,要重新拾起旅行的夢,環遊世界。

 

電影《一路玩到掛》講的是兩個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的老頭,一窮一富,一個普通一個張揚,都得了重症住進醫院,陰差陽錯成為好友,一起完成人生最後的心願。他們兩人高空跳傘,紋身,開跑車跨越極限賽道,在長城上飆摩托車,到埃及看金字塔,一塊兒周遊世界。他們倆在活著的最後歲月,悟出了活著的意義,笑得流下了眼淚。電影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:愛德華在離世時閉上了雙眼,卻敞開了心靈。

 

劉瑜在〈被擱置的生活〉裡,精確地描述了這個狀態:每個人的心裡,有多麼長的一個清單,這些清單裡寫著多少美好的事,可是,它們總是被延遲、被擱置,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。她提出了問題:「為什麼勇氣的問題總被誤認為是時間的問題,而那些沉重的、憂鬱的、不得已的,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?」

 

若你想過理想的生活,等待機會只是徒勞的內耗。從此刻開始,你需要立刻改變。改變你的飲食、作息、思考方式、交談對象……此刻就起殺心,揮劍刺破頭頂並不存在的玻璃罩,對人生吹毛求疵。

 

在每一次決策矛盾中都尋求最佳平衡是不可能的,所以更多時候,我們希望自己面對矛盾時做最理性的選擇。每個人在一生中的每一個時間點,都希望做決策之前選擇一個最優解,但是實際上,在經濟學裡,總是獲得最優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。

 

但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事實是:始終不做決定的成本,實際上比做錯誤決定的成本更高。

 

不再做個選擇困難症患者--在一百種玫瑰顏色中,確切地知道想畫在嘴巴上的是哪一抹;找不到心中所要的,寧可缺著也不會退而求其次,也不會滿足於替代品;若做到自己喜歡的事,不再問回報,能做本身就已滿足。

 

當你做完了這一切,你會發現:塗在嘴上的顏色,不一定是最美的,甚至還會引人非議;不退而求其次,有可能連替代品的安全感和滿足也沒有;喜歡的事,可能讓你離世俗中成功者的定義越來越遠。

 

但是,你是了無遺憾的,因為你終於不把時光都耽誤在次要的東西上,你避免了一種可能:在死亡來臨的時候,發現自己沒活過。你不在幻想中取一瓢飲鴆止渴,你決定-

 

奮起追求真心所愛,要付出的從來不是準備,而是代價。

 

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意味深長地說:「所有強調種種現實理由的矛盾,原因只有一個:害怕直接追求幸福和快樂。」

 

不等待「準備好的那一天」,其實是一個人的修道,因為不浪費生命,就是人唯一可以求到的長生不老。

 

人生,從來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來到,所以,有一首詩我覺得很好,也用來作為結束:

 

去愛吧,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。

跳舞吧,像沒有人欣賞一樣。

唱歌吧,像沒有任何人聆聽一樣。

幹活吧,像不需要錢一樣。

生活吧,像今天是末日一樣。

 

 

本文摘自三采文化《願你把將就活成講究》周桂伊

 

願你把將就活成講究-立體封面300dpi.jpg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三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