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生2-內頁072-073.jpg  

文/艾爾莎

 

如果說編輯和書是一種類似戀愛的關係,那麼我和《未生》絕對不是一見鍾情的那種。

我們比較像是慢慢加溫的感情,在編輯的過程中,有時覺得自己像張克萊,

在工作中摸索、撞牆;有時很憧憬安英怡,因為她勇敢聰明;有時又希望自己是吳課長,

看得透職場如政治,卻又自有一套原則和堅持,始終走自己的路。

 

但無論哪一個角色,在編輯《未生》時,我常常透過他們憶起自己過往的職場生涯──剛出社會的時候,

對「工作」是什麼還沒有概念,就是埋頭做;第一份在出版社的工作,從助理編輯做起,

大家對待我也像吳課長和金代理一樣,把我當成公司裡的「老么」,犯過許多錯,但也默默學了起來。

 

 

那時一邊看著《未生》的稿子,一邊想,原來每個老么都有過一樣的挫折和失落、茫然。

我在張克萊身上不只看到自己,也獲得共鳴和反思。

從什麼時候開始,對於工作,我們可能覺得無味(也「無謂」)、無奈、可惜、抱怨,卻沒想辦法讓工作變得有滋味。

「重覆看著同樣的景色、做著同樣的工作,只要完成老闆交辦的工作,

就能安然度過一天,可是埋怨和煩惱卻不曾停止──這就是上班族的『日常』。」

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出滋味,生活不也就改變?《未生》裡的每個角色都代表了職場上的一種類型,

有新鮮人、小主管、老狐狸、職業婦女……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投射的對象,

故事也幾乎觸及了每個人在工作上會遇上的大小事。

每個角色各有自己處理職場事的方法,但他們都沒有成為無味的上班族,能成長、保持熱情。

 

 

所以我們在思考《未生》的定位時,首先的共識就是它並不是漫畫而已,

而是能讓人一套重新定義「工作」和「職場」的書。

可能畫得不是很美,人物長得不太帥,但故事有時候讓人鼻子酸酸的,

心裡有點痛,會想起某個時候的自己;或是如果可以像張克萊那樣堅持、努力下去,

可能過去的某些時刻就會改變……

在這樣的過程中,我編完了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,

甚至在期間被鼓勵、被療癒,獲得面對工作困難的勇氣。

即使一切都是虛構的,情緒卻那麼真實豐富,

說《未生》是一個充滿療癒能量的故事也不為過。 

 

 

在一個又有許多新鮮人開始職場人生的時刻,如果對工作、對未來還有問號,

不知道自己該走怎樣的路,我相信都能在《未生》裡找到答案。

最重要的是,哪天遇上了這一句:「賣命工作卻不知道為了什麼的一天……你,過得好嗎?」

 

 

希望我們都能回答:「我,我過得很好。」

 

願大家在《未生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,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群體和環境中,安然自處。

 

 

《未生》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三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