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《學著,遇見愛》孫中興教授
先前《美女與野獸》的段落中提到很多人會對愛情有種莫名期待,期待被救贖,尤其是女人期待一個男人來拯救她、帶她離開原本的困境,卻忘了自己其實是有力量的。一九八○年代,一位美國作家柯列特.道林格(Colette Dowling)就寫過一本暢銷書《灰姑娘情結》(The Cinderella Complex),書中將女性這種想自立卻害怕自立,或認為只要忍耐下去就會有好男人出現拯救自己的心理,命名為「灰姑娘情結」。
女性被男性拯救的劇情在童話故事中屢見不鮮,即使是現代所編寫的電影或戲劇橋段,也依然安排男主角在緊急時刻登場拯救女主角,因此有個女明星曾表示不讓小孩觀賞傳統童話改編的動畫,因為她不認同某些劇情傳達的價值觀—等著被拯救、為了愛放棄自己的某個能力—也不希望小孩幻想自己成為公主。
不過,不讓小孩看這些動畫或童話故事就不會幻想自己是個公主嗎?倒也不一定。其實不需要設定或阻止下一代能看與不能看什麼,因為影視作品或任何思想的影響不會只是單面的。就像兒童時期的你可能真的相信有聖誕老人,但長大了也就漸漸知道沒有,而不會說:「啊!大人騙我!我去自殺好了∼你們這些無情的大人!」
我覺得與其不讓小孩看,不如大家一起看,一起討論。因為真的不是你看到什麼戲劇或情節就會變成什麼,不然女性主義者怎麼出現?女性主義者成長的時代都也都是這種電影啊。重點在於我們該如何解讀「灰姑娘」、《白雪公主》這樣的故事?為什麼期待在愛情中被拯救?還有珍.奧斯汀的《傲慢與偏見》中的愛情,只有傲慢跟偏見嗎?
這裡提到的「灰姑娘」是以迪士尼二○一五年的電影《仙履奇緣》為例。少女艾拉(Ella Cinderella)自從父親突然離世後,遭到繼母與繼姊們的欺負,從主人變成家中僕人,也因身上總是髒兮兮的,被取笑為「灰姑娘」。
故事中,艾拉母親的遺言「勇敢與仁慈」貫穿了各個情節轉折,因此艾拉並不像《美女與野獸》的貝兒,那樣強調知性。相較之下,《仙履奇緣》沒有要你去讀書、去追求更多知識,而是強調內心要美,艾拉的善良純粹是一種更傳統的道德價
值。
如果說貝兒是具備知識幫助自己解決難關,灰姑娘基本上是靠著「善良」,好比因為愛護動物、對大地、對其他生物的愛,所以後來動物也會回報她。她的善良也表現在父親問她從遠方要帶什麼禮物回來時,她只要樹枝,表示她關心的是爸爸而不是禮物。但也是因為艾拉的善良(卻無勇敢),所以父親過世、家道中落之後,才會從一個千金小姐掉下來變成繼母的奴僕。
優勢與弱勢的愛情測試
變成僕人的艾拉在森林裡巧遇王子,王子雖然對她一見傾心,卻也沒有告訴她自己是王子。這種「我不告訴你我是誰」的噱頭也常常出現在各種影劇設定中,起初可能是基於隱私或不想改變彼此關係,但也可能是一種隱藏的測試—想知道你愛的是我,還是我的身分頭銜?
很多電影都愛玩這老梗,一個人隱瞞或假冒一個比自己原本更低的身分,測試對方是否愛自己?但你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誠實地來往?雖然這樣是出於擔心別人愛的只是他的身分而不是真正的自己,但再怎麼說,這也是一個不誠實的開始。
對於比較具有社會優勢(或者感情優勢)的人來說,好像常常會假定一件事:他當初愛的是我,將來愛的還是這個「我」,只要我們的感情穩固。但你以為他現在不知道你的身分,以後知道了就不會怎麼樣?就算對方還是愛你,可未來還是會有別的變因加進來,所以你能保證對方一定不會改變嗎?
愛情故事總認為愛得夠深、了解得夠多,事情就不會改變。我認為這種對人性的考驗與猜測,其實是非常危險的。在《仙履奇緣》的故事背景中,灰姑娘如果嫁給王子以後,身分地位都會上升很多,社會流動就往上,能夠擁有的權力也會增加。這種考驗相當於一個優勢者對於弱勢者的測試,就像電影《電子情書》(You’ve Got Mail)中,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男主角不告訴女主角自己是誰,女主角就不知道他是跟她通信的那個人,於是在這過程中把她耍得團團轉—雖然在電影中,他們都是善意的。但這種「他知道是怎麼一回事,只有你不知道怎麼一回事」的關係,很不對等。
這就像你裝成一個窮鬼,對方一開始愛上的是窮困的你,結果最後發現你是個大少爺或怎樣的,那對方是不是不應該繼續愛了?因為他愛的是窮困的那個你,而不是有錢的你。他愛得根本不是真正的你。對他來說,當然也可以質疑你是不是真的愛他?
所以愛情能不能經歷金錢、權勢與社會的考驗?我覺得愛情不需要這樣。不可抗拒的災難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,是沒辦法,但戲劇中的很多考驗都是人力的操弄。在愛情裡,誰願意自己與真心被操弄?
有時,一個人可能覺得:我沒有刻意要騙他啊,我只是沒有主動講。那溝通是什麼?也沒有平等,一方是個全知全能的人,另一方是個半知半能的,「你講什麼我就信什麼,要我怎樣就怎樣」,始終是不對等的關係。
其實你不是沒有力量
而灰姑娘艾拉,這是一個無助的女子,最後靠著嫁給王子來擺脫原生家庭與困境。但她跟王子建立了什麼關係,或者說他們兩個具備怎樣的情感基礎?看不到。童話故事中的愛情常常跳過「經營」,只有相識沒有磨合,或許是節奏和篇幅
的需求,但跳過中間的愛情故事卻常常被認為很浪漫,我想這是值得點出來的事。
這種情節也像我們之前談過的《羅密歐與朱麗葉》,因為故事重點都在於「對抗」,就去對抗外敵啊、就逃離原來的家庭啊,所以不必花時間去注意主角間的感情基礎,灰姑娘是這樣,白雪公主其實也是一樣。
所以《美女與野獸》相對來說是比較回歸感情本身,去掉外援的、家庭的干擾,專心處理兩個人的戀愛過程。至於灰姑娘的原始情節是受迫於家庭成員的虐待,然後因為受到神仙教母的幫助,在舞會上跟王子跳了一支舞,王子就愛上她,好像感情不需要經營,只要靠著魔法或外力幫助,關係就會建立。
西方童話中的「外力」通常是神仙教母,在東方的愛情故事中,比如唐朝小說《定婚店》或是前面提過的《牡丹亭》也是有神仙相助,而這神仙通常都是月老。比如在《定婚店》的情節中,男主角韋固一直想成親但姻緣不順,遇上一個老頭子跟他洩漏天機,告訴他未來的妻子在哪、年紀多大、何時會嫁給他,並說注定是夫妻的人腳上都會綁了紅繩子,也就是我們現在去拜月老時很愛求的紅線。
中國愛情故事常常出現這種「姻緣天注定」 的論點, 以及「有情人終成眷屬」,這與西方愛情童話中最常見的結尾「從今以後,他們永遠幸福快樂」意思差不多。
但這也形成愛情中的迷思,讓我們認為緣分是注定的,所以感情不順、爛桃花太多或沒有桃花就去拜月老,然後得到的應該都是月老保佑的姻緣—如果是這樣,怨偶是哪裡來的?難道怨偶都沒有去求神拜佛保佑過嗎?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話,大家也不必費心祈求,因為彼此不是「有情人」才需要去求嘛,靠外力幫助鞏固感情。當一件事不順利的時候,我們並不相信,自己有力量可以拯救自己。
也因此在灰姑娘的故事中,她只能依靠純粹的善良,於是她能做的事就很有限,需要其他人的拯救。有些女權主義者對於灰姑娘是抱持另一種看法,認為不能忽視灰姑娘的努力而落入傳統觀點,只看見她被幫助的地方,沒看見她其實努力地度過繼母與繼姊的虐待,在家庭中生存下來,她是個倖存者(survivor)。而她想要達成的事情,也還是去爭取了,比如灰姑娘想要去舞會,就算是用許願的方式達成。
這也是一種欣賞故事的觀點,只不過我們也可以想想:灰姑娘達成的目標是她自己努力得來的嗎?她最終的致勝關鍵並非自己的努力,而是外力幫助,只是這外力不是她爸不是她媽或閨密什麼的,而是神仙。她始終不是依靠自己的付出與努力。也因此才產生所謂的「灰姑娘情結」,或者類似心理學上的「習得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,好像覺得自己越弱一點,就會有強的人來幫你救你。
裝與不裝的策略問題
很多女生在成長過程中被教導:不要太強,一定要有女生的樣子,一定很ㄋㄞ才會有男人出來(當強者),不要讓男人覺得他都無用武之地啊……之類的論點。我常覺得灰姑娘的故事是策略性地展現自己的弱點,是孫子兵法中的「將欲取之,必固與之」,即使很強也裝得自己很弱。這被當成一種戀愛的手段,但也表示你把愛情看成一場戰爭,所以要假裝、要取勝,那要等到哪一天才要把真實的自己露出來?之後呢?
有時候,這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。有的太太會在外人面前會表現以老公為主,可實際上兩人相處的時候她是強勢的。所以很多家庭看起來爸爸在外面很威風,媽媽很給爸爸面子,但在家裡面其實爸爸沒有權力—爸爸沒有而媽媽有權力,這是很常見的情境。在很多喜宴場合上,還是有很多長輩會這樣勉勵新人啊,也有些人把這當成夫妻婚姻相處之道,把「給男人面子」當作維持一段關係的手法,但這還符合現代價值嗎?
要說面子,大家的面子都很重要啊,不是只有男人的面子而已。過去的男人會想掌控一切,如果女性表現得太強,就會讓男人覺得自己無用武之地,不知道如何「駕馭」跟自己差不多平等的女性。他不是要在情感中找到一個平等相處的對象,而是一個可以駕馭、乖一點的女人,免得在男人圈裡被講:「唉呦,連太太都『管』不住!」
用「管」來面對兩人關係,在過去或許可行,但現代真的不用這樣,男人要學到:你其實不需要「駕馭」誰,只要平等相處就好。我還是強調對等、真實,不必裝啦!
本文摘自《學著,遇見愛:台大超人氣課程精華第三堂,16個愛情經典故事,16種對愛的選擇與解答》/孫中興教授著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