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阿閣
在狹窄的人行道上,迎面走來一大群熱切聊天、
完全不管對向行人「路權」的中學生,
媽媽要孩子靠邊讓路,她說:「來!我們讓路給小鴨子!」
孩子聞言立刻開心一躍,站在人行道的邊上等,
看著那群身穿制服的中學生,好像目送一群羽色相同的鴨子。
這對母子肯定讀過《讓路給小鴨子》吧!
面對眼前這種有點無奈又有點令人氣惱的狀況,
撒上一點幽默感,母子兩人便能夠開開心心回家,
而不需要因為被擋住,
媽媽還要對小孩吼一句:「快讓開」而不愉快。
這是讀書的功勞呀!
「讀書」在大家的心中不可避免的有種「功利氣息」,
即使不變成國語文成績,起碼也要是提升閱讀能力、
增進知識認知或強化掌控情緒的能力……
但是繪本的功能哪裡只是如此!
你焦慮孩子會不會背九九乘法表
還是卻沒想到20年後的他應該具備甚麼能力嗎?
想到能力,每個人想到的是閱讀力、數學能力,
是會說外語,還是能夠當醫生、能夠寫程式、能夠背法條?
但是,這些都應該都是「工作技能」吧?
一個人真的要面對自己的時刻,想必不是工作技能而已……
或許是自我認同度與自信程度的高低,
或許是情緒控管與抒發的拿捏是否平衡,
或許是對他人的接受度與包容度是否足夠,
也可能是對於這個世界的關心程度有多高,
能不能因此有更寬闊的心胸與視野?
一個人與自己如何相處、與他人如何相處、與世界如何相處的能力,
比起是否能熟背九九乘法,實在重要得太多了!
而這些,有些人的媽媽在六歲之前就已經開始著手為孩子準備,
她們看到「孩子的世界」,也看到「世界的孩子」,
前者關注的是「個人」,包含孩子的家庭和重要的生命經驗;
而後者關注的則擴及家庭之外的人際關係,
乃至個人在更廣大的生命和世界之間,
所處的位置和能夠負起的責任。
她們看到的不是買下這些書時的發票,
而是她們在孩子心中播下的種子將有甚麼樣的可能性。
如果他們無論向內或向外,都能夠盡情探索、練習平衡,
成為自己最喜歡的樣子,也成為讓世界更美好的一粒種子,
這樣的價值,是可以估算的嗎?
這本書倒沒有要家長把所有的書通通買回家供著,
而是幫你在教養的核心地圖上,標示出一些重要的景點。
你可以先去大景點看看,也可以另闢蹊徑走一條自己的路,
並與這11區互相參照,作為教養版圖上的參考。
【購書資訊】
誠品:http://bit.ly/2bhH5w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