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Teresa
小時候,好討厭過年的某一個遊戲環節,
叔叔、阿姨、伯父、伯母、舅舅、舅媽、三叔公、五嬸婆……
所有在過年期間會遇見的親戚長輩,
他們年復一年都會問一個換湯不換藥的問題。
「考第幾名?」
十年後。
「放榜了,上哪一間啊?」
十年後。
「要結婚沒阿?什麼時候生?」
十年後(問小孩)
「考第幾名?」
十年後(問小孩)
「放榜了,上哪一間阿?」
這些問題的背後,可能長輩們只是想聊天,
孰不知,總是問到我們的痛點,
被比較的心情總是無比鬱悶,
小時候是學業、長大是事業不然就是婚姻,
其中,我稱之為折磨的應該就是被連環問「考第幾名啊?」這件事,
因為現正處於壯年以及之後的一代(我們),
生命中平均有15至20年的時間在求學,
力爭上游、熬夜苦讀、背誦地理及遙遠的歷史,
因為想達成父母口中說的「努力念書,才能出人頭地!」
自認為生長於平凡的家庭,誰都想「出人頭地」,
於是我們在力爭上游;熬夜苦讀,背誦地理及遙遠的歷史之後,
突然某一天,自由來臨,當下只想「混」個四年,
然後就畢業了……
翻開大學畢業紀念冊,
有很厲害的同學在大三創業成功,已成為上億身家,可惜我不熟,
也有一畢業就早早結婚生子,可想見再過幾年他就是兒孫滿堂,這個我熟。
迎接大學考試放榜,大學時代的正式來臨,也宣告自由時代,
如果當年,「為什麼你要上大學?」「在這個學校裡你想獲得什麼?」
這些會讓我思考而不虛度光陰的問題出現的話,會不會我現在不一樣?
桌上擺著這本《優秀的綿羊》開篇的前言
就是「耶魯教授寫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」,
我想著,已經唸到耶魯,為什麼要給20歲自己建議?
是比較聰明的人才會這麼想嗎?
其實不見得,因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想「當年」!
「信裡所說的事情,都是當年的我在剛進入大學時所渴望聽到的引導和鼓勵
比方說,要求我思考上大學所代表的真正意義。」
我跟現在的許多孩子一樣,其實這些年來的年輕人也多半是,大家都說要讀大學,我就跟著去,
懵懵懂懂去過一段四年的空白;又認為大學只是「下一階段」,是離開高中之後要去的下一個地方,
在那學點什麼再出來,然後再去做下一件事,可能是找間研究所之類的地方繼續讀。
我們的前方高懸著語焉不詳的目標:地位、財富、出人頭地;換言之,就是「成功」。
我們把學校當成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場所,想當然爾要選最有名的地方擠進去,
至於它實際提供的教育,以及我們為何需要它,包括它能夠如何幫助我們追求自我實現、
培養獨立思考的心智,或是找尋我們在這世間應走的道路,那都是填志願表之外的事。
當書名《優秀的綿羊》出現時,其實是直譯,但細細咀嚼書名的意思,
又看了威廉‧德雷西維茲幽默風趣敘述他與學生、教授們的對談,
想到綿羊,其實覺得綿羊有點倒楣,綿羊何其無辜,背負著乖順又聽話的形象。
但這樣的比喻,卻又讓人覺得貼切無法反駁。
特別是美編在封面設計時,
三個版本中,兩個圍繞在「學歷」「學士帽」「菁英」,
只有一個,據說是美編在家閉關想出的最好詮釋,
一群一模一樣的羊,站在輸送帶上,彷彿看到工廠的加工生產線,
耳邊還有機器運作,綿羊身上蓋上一樣的烙印「優秀」。
「咩~」
在推廣翻轉教育、多元教育的現在,
如果有一位跟威廉‧德雷西維茲一樣的老師、家長,幫助孩子更早的學會思考、自省,
幫助釐清他們為什麼要在學校學習,為什麼必須要奠定基礎才可以展翅飛翔,
解開他們的疑惑,也許,在過年長輩又問出換湯不換藥的問題同時,
孩子可以侃侃而談他未來的目標,他想學習什麼……
而不是當年亂填志願的我又虛度自己的青春。
──部分文章出自《優秀的綿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