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《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》
我們對自己的家人總特別無能為力,特別是對自己的父母。
身為孩子的我們,總在還弄不清楚大人現實世界的複雜時,就開始被扯進糾結難解的人際關係中。雖然我們還無法清楚地理解周圍大人世界的全貌,但約八歲左右,我們就已擁有一個完整的自我心理意識,形成了我們看待自己的眼光,也奠定了日後的自尊基礎。
從三、四歲開始,身為孩子的我們,就會開始關注自己是否會被別人接納及喜歡,如果遇過自己不那麼被人喜歡,或被取笑、漠不關心的經驗,都會感到自己是不被看重的,而產生沮喪或憤怒的反應。
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,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中,都有著自己被任意對待的大量經驗,不論是成為他人任意發洩情緒,或視為可被情感操控的對象都有可能。
生活中,他們必須仰賴某個重要的親人維生,若是被這個重要的親人拋棄或是置之不理,都是很可怕的遭遇,因此令他們內心充滿不安及焦慮。
曾感受到自己是父母的「累贅」
子其,從小就是一個「懂事」的女孩。子其的爸爸不常回家,但回家時總會彌補似地滿足她的要求。雖然子其對於爸爸贈予的禮物、玩具非常喜歡,但她更希望爸爸能常待在家裡。因為每次爸爸太久沒回家,或是回家後又跟媽媽吵架、甩門離去時,媽媽就會告訴子其,都是因為子其不懂得體貼她爸爸,所以才留不住他。
子其不知道的實情是,她的爸爸其實擁有另一個家庭,那才是他名正言順的家。子其和媽媽是不能曝光的第三者家庭。但她當然不懂這一些大人世界的複雜,她只知道自己只能依靠媽媽。
如果子其讓媽媽不高興,讓媽媽不滿意了,媽媽就會又打又罵地對她咆哮:「那麼辛苦生下你,到底有什麼好處?你爸爸也沒有對我們好一些,也沒有多照顧我們一些,只有我一個人辛苦地照顧你,你如果不聽我的話,不如就滾去別人家,不要做我的小孩算了。」
子其每次聽到這些反覆出現的話,都覺得心裡一陣痛一陣酸,她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錯什麼?做了什麼罪大惡極的事?為什麼媽媽好像把自己當仇人一樣?她其實心裡很愛媽媽,也很在乎媽媽,只要能讓媽媽每天都開心快樂,她什麼都願意做,但她就是不懂,為什麼媽媽總是任意地對她發脾氣,又那麼輕易地說出不要她的話?
她很想問媽媽:媽媽,到底我怎麼做你才會滿意?怎麼做你才會快樂?為什麼有我的你,一點都不快樂?這一切難道都是因為你有我這個累贅、這個麻煩,才會這麼不幸嗎?
幼年經歷的否定,不代表全部是事實
任何孩子,都想為了讓別人看重而努力,而且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努力了。
所以,當我們積極表現,努力討好,或是不斷地表現出大人想要看到的樣子,希望得到大人的讚賞及看重時,卻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努力,或怎麼配合,在大人眼裡,我們仍然無足輕重,或是所思所想都不被在乎。彷彿我們具有的一切,都是不重要的,是可以被視而不見的,那麼無疑就在幼時的心理,埋下了自己一無是處、什麼也改變不了的深切無力感,只能任由他人輕蔑對待。
當然,這不是事實,我們可以影響的、可以改變的還有許多部分。但由於我們自小的經驗,所以對自己的家人總特別無能為力,特別是對自己的父母。於是,我們產生了心理障礙,不僅和父母的情感無法交流,也無法進行溝通。對父母而言,我們什麼分量都沒有,只能任由他們處置和對待,這些種種經驗加總之下,我們如何相信自己有力量改變情況,或是進一步影響環境及改變他人呢?
給自己力量:選擇正確的人事物,來到你的生命
或許,過去經歷的許多經驗,讓我們更加深信自己是卑微的、可以任意被人欺負的念頭。但這些負面的自我設定,才是我們不斷被輕蔑、貶抑及漠視的真正來源,好像自己被這樣對待了,才合理。
如果你開始重視自己,也開始尊重自己,會以尊重自己的態度和他人互動,也會開始辨識出何謂被尊重、何謂不尊重的對待。
除非你允許這一些事情不斷重演,不然沒有人有權利強迫你必須要一直忍受,以及遭受別人任意地情緒發洩或情感操控。被奪走守護自己力量的你,才會使得那些不對的人事物不停地出現在你身旁。
讓我們開始學習、選擇正確的人事物來到生命中,不再對自己「被別人任意對待」習以為常。
Shift Thinking:讓我們開始學習、選擇正確的人事物來到生命中,不再對自己「被別人任意對待」習以為常。
- 你夠喜歡自己嗎?測驗你的自尊指數→https://www.suncolor.com.tw/event/selfesteem/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