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鄧惠文醫師媽媽變成鴨:鄧醫師給孩子的情緒成長繪本2

媽媽變成鴨2.jpg

誰能把媽媽變成鴨?

孩子可以挑戰父母的權威嗎?理性的父母都會回答:『可以啊!』或者加上一句『只要他有道理』。然而,日常生活中小孩流露的不滿,我們都是如何感受、如何回應的?

只要孩子仍需依賴父母的照顧和保護,就難免有嫌父母囉嗦的時候。在台灣家庭中,媽媽經常被期待為育兒的主要責任擔當者,因此特別容易被認為是「充滿愛但是很囉唆」!

「乾脆我不管事了,看你們會不會覺得需要我?」被嫌囉唆的媽媽,有沒有這樣嘀咕過呢?

媽媽變成鴨1.jpg

對於家人之間的權力對應和角色分配,孩子多是敏感的。孩子會用各種方式反映大人之間角色的失衡,例如,父母單方扮演管教權威,另一方不夠支持,那麼孩子難免要挑戰現況,試圖削弱原本負擔多者的影響力,讓家中的角色重新平衡。

家庭的既有結構並不容易改變,為什麼故事中的爸爸沒有辦法獨自把媽媽變成鴨,小孩也沒有辦法獨自把媽媽變成鴨,可是父子或是父女聯手的時候,威力卻驚人?

我想這是許多媽媽曾有的心情,任勞任怨無妨,最感落寞的就是發現爸爸跟孩子聯手,說媽媽太囉唆的時候。當然這也經常發生在爸爸身上,例如媽媽和孩子聯合說爸爸粗心......

每個家庭都難免有些分邊角力,這原是孩子學習與多方人際相處的機會,但分邊角力如果太固化,對彼此的攻擊力可能超乎想像的強大。當媽媽被孤立的時候,感覺就像鴨子一樣的無助!(雖然故事中的媽媽鴨還是不屈不撓地發揮著影響力)

 

陪伴孩子在破壞失落—修復中學習愛、感恩與包容

每個孩子內心都具有或多或少的的攻擊性(或說激進性,aggression),適度的攻擊性是成長過程中用以對應權威、樹立自我的必須物。在所有心理素質中,攻擊性是最難被大人協助的地方,尤其當大人作為孩子攻擊對象的時候,不知如何是好的大人往往採取忽略,比方孩子因為失望而對爸媽發怒的時候,爸媽總會互相安慰說「他沒那個意思」,但有時候(很多時候)孩子真的有那個意思。人類對於完美父母的期待本身包含了矛盾,要無所不在的滿足、也要充分的自由,必然會經歷望。

媽媽變成鴨3.jpg

對於不滿的情緒,孩子不知如何是好,也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破壞力。以為把媽媽變成鴨子,煩惱就會消失,沒想到也一併失去和媽媽之間最喜歡的部分。破壞之後,發現失落,懷念被破壞的原有狀況,如此的過程,我們一次次體驗自己攻擊性的後果,嘗試調控憤怒,學會包容一些不滿,逐漸懂得珍惜所有。同時,有機會修復被破壞的東西也很重要,如果每次失手都不被允許修復,我們會害怕自己的攻擊性,很可能過度封閉或是不承認自己的情緒,那就無法長出處理情緒的能力。

媽媽這種生物,真的願意承擔很多的考驗,不過媽媽並不是經歷任何事情都能毫髮無傷變回原狀的。經歷震撼的媽媽,雖然變了回來,可是之後累或煩的時候,她就會變成鴨子......這一抹輕輕的失落感,是需要承受的吧對親子雙方都是。我們都需要相互陪伴,在破壞失落修復中,學習愛、感恩與包容。

 

媽媽變成鴨:鄧醫師給孩子的情緒成長繪本2

1024_26651.jpg

鄧惠文醫師最新繪本創作!
IAAP國際分析心理學會 會長  河合俊雄   
「看完這本書很難只用幾句話來推薦它,呱呱!」

宅女小紅   媳婦燈塔 
林姓主婦   新時代主婦燈塔兼任暢銷作家 
林怡辰      彰化原斗國中小教師
海狗房東  《繪本教養地圖》作者
陳玫儀     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秘書長
賴嘉綾      作家、繪本評論

──齊聲「呱呱」推薦(按姓氏筆畫排列)

 

唸東唸西的媽媽,
真的被我變成鴨子了......

在親子關係中,
父母是否能夠面對成長中孩子的質疑,挑戰父母的權威?
而孩子,又如何在本能的破壞力中看到愛與包容?

繼繪本《我不想說對不起》引起大家的共鳴與迴響之後,
鄧醫師這次嘗試用孩子的第一人稱來描述親子之間的「角力」,
當孩子有了一個挑戰父母權威的機會時,究竟會發生甚麼樣不同的變化?
故事中的主角聯合爸爸一起把媽媽變成了一隻……鴨,
不會說話只會「呱呱呱......」的媽媽,到底能不能讓大家耳根清靜?
你猜,最後到底誰贏了?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三采文化 的頭像
    三采文化

    愛在三采閱讀

    三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