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╱Ada
我們人每天都要說話,但是能否「把話說好」,就見仁見智了。跟熟朋友、家人聊天倒算輕鬆,不過大多數的人只要遇上正式報告場合,往往無法隨心所欲應對。好一點的經過多次排練、儘管緊張但還能博得掌聲;慘一點的,腦筋一片空白、支支吾吾,別說要打動昏昏欲睡的聽眾了,就連自己也無法說服自己!於是,接二連三的挫敗感使你信心大減,認為「把話說好」有夠難……你也曾有這樣的感覺嗎?
那麼,以下這五個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說話關鍵,絕對可以讓你在往後需要開口表達意見的場合,更加無往不利。
一、記住「人」是被情感掌控的生物
美國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.卡內基曾說:「和人打交道時,我們要記得自己面對的不是邏輯的動物,而是情感的生物,是心存偏見、受驕傲與虛榮左右的生物。」一個人會認同你說的話,不是因為你說的內容多「高級」、詞藻多華麗,而是因為你的某些特質,或某些話打動了他,使其打從心裡認同並記住你帶給他的收穫,然後最重要的──轉而支持你。要把話說好、贏得人氣,就得記住,你講話的對象,是情感極為豐富的動物,只要能夠感動對方,你就贏一半了。
二、重點是你這個人討不討喜,而不是說話內容優秀與否
承上,面對被感性面支配的人們,用極為理性的方式企圖說服別人,往往無法達到目的。人通常會忘記你說的話和你做的事,但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。舉例來說,你對一個有短期記憶障礙的陌生人口出惡言然後跑開,過了一小時以後再若無其事地跟他打招呼,他雖然不記得你是誰,更別說是你一小時前曾罵過他的這件事,但他就是會莫名地覺得你很討厭。
和人說話也是同樣道理,你在一場會議上透過極為有趣、可愛的人格特質,讓整個會場充滿笑聲;三個月過後,久久見一次的客戶可能根本忘記你當初說了甚麼,但他就是知道你曾帶給他歡笑,你是個「討喜的人」。
所以,下次在絞盡腦汁練習演說的起承轉合及用語前,不如先想想:「我該怎麼讓聽我說話的人喜歡我?」
三、自己必須打從心裡認同自己所說的內容
如果你對自己要推銷的產品沒有熱情,就算你再怎麼強調產品的優點,對方也不一定會買單。簡單來說,在說話的時候,一定要試著去喜歡上自己所說的內容,小至自己的意見,大至老闆要你賣的產品,如果你不認同,其實聽你說話的人是會感受到的。煽情一點的說法就是:「努力將自己的心意,直直刺進聽者的心臟吧!」
四、提案時,沒甚麼比一則好故事更強而有力
還記得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勝選演講中說了甚麼嗎?他為我們展演了一個極好的演說示範:
「這場選戰開了許多先例,有很多未來能代代相傳的故事。但今晚浮現我腦海的,是關於一個女人在亞特蘭大投下神聖一票的故事。她就跟上百萬名排隊投票、希望自己聲音被聽見的人一樣,唯一不同的是:安.尼克森.庫伯已經106歲。
她出生在一個奴隸制度終結不久的年代,當時路上沒有汽車,天上沒有飛機,她的身分是女人,她的膚色是黑色,基於這兩個理由,像她這樣的人,沒有投票權。
她經歷蒙哥馬利公車運動,見證伯明罕示威抗議、走過賽爾馬遊行事件,聽到一位亞特蘭大的牧師告訴他們的人種『我們必得勝』。」
「是的,我們辦得到。」
歐巴馬引述了一個感動人心的故事,從你剛剛狂起的雞皮疙瘩中我們可以瞭解,如果你想把話說得吸睛又動聽,那麼你必須訴諸情感──找一個好故事,和你想表達的核心價值契合,就能成功讓人聽得津津有味。
五、說得越久,效果越弱
人的注意力與耐性是有極限的,一場好的演說,絕對不會落落長,讓人失去耐性。我們當然可以利用投影片、圖表或聲光效果來轉換聽者的心情,但可能過了七、八分鐘,你會看到台下的人開始滑手機,還有可能露出想睡的神情。別人會有這樣的反應,不見得是你的演說有多無聊,是因為人的注意力真的有時效性。
所以,一場好的演說大概要多長呢?舉美國史上最著名的演講─亞伯拉罕.林肯的蓋茨堡演說為例─這場演說,全長不過272個字,而時間呢?三分鐘而已。好的演出,必須重質不重量。
人家都說:「說話是一門藝術。」但與其把字句當成藝術品般小心翼翼地展示,不如坦率地把自己的心意傳達給聽者知道,還比較容易打動人!不過,還是要建議各位,在重要發表場合前先多多練習。
但這並不代表你一直反覆演練就可以。你必須先想清楚:你能給予聽眾甚麼?你能帶給他們正面的感受嗎?然後再藉由設身處地為聽者著想,找出感動他們的方式。只要說者與聽者的心情調整到同步,就是「把話說好」的最佳典範了。'
──部分內容擷取自《如何有感表達:重點不是你想說什麼,而是散發感染力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