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Ada
(上圖截自《絕地救援》中文預告片)
當初Andy Weir為《火星任務》自費出版時,
大概沒有想到會博得全世界讀者─包括NASA(美國太空總署)─的支持吧。
因應《火星任務》改編電影《絕地救援》的上映,NASA居然跳出來寫了一篇文章,
為大家說明電影(其實也就是小說啦)中那些實際存在於NASA中的設備。
身為原著迷的A編,簡單歸納並整理出9項NASA提及的項目,小說迷們可別錯過啦。
一、居住艙
小說中男主角馬克瓦特尼有大半日子都是在居住艙中度過的,
圖片為林頓·詹森太空中心(隸屬於NASA)真實的居住艙一角。
不過我想電影中的居住艙應該會比較豪華一點,因為林頓·詹森太空中心的居住艙僅為模擬用。
但這樣的「星球生存模擬」可說是相當重要,
NASA可透過太空人模擬生存中的各項數據,判斷何處需要改進,
大幅提升太空人執行深空作業時的成功(或者該說是「存活」)機率。
二、農作物種植區
巧合的是,當我們為《火星任務》中男主角馬克成功種出馬鈴薯而歡欣鼓舞之時,
八月初人類在外太空植物學領域,也成功向前邁進一大步──成功在太空種出作物!
其實從九零年代以來,太空人便不斷想辦法在外太空種出可以食用的作物,但一直到最近才成功。
因為太空無法澆水,所以上圖中的「紅色萵苣」,是透過一套特殊灌溉系統種出來的。據說味道相當好XD
(小說中馬克瓦特尼的種植方式就比較土法煉鋼了,用化學式「炸」出水以及用自己的排泄物當堆肥……)
三、淨水器系統
火星上沒有任何湖泊池塘,而且從地球送水到火星,需要花費九個月以上的時間,
所以就像小說中描述的一樣,太空人必須非常珍惜水資源,所有水分都會被重複再利用。
淨水器系統是同時存在於小說和現實太空居住艙中的。
四、製氧系統
小說中瓦特尼用電解方式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時,
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懷念起以前的理化課本?
現實世界中的太空人,也使用同樣原理(電解水)打造製氧系統來製造氧氣,
而NASA最近正為了最新的火星任務,致力於開發出將空氣中其餘物質轉換成氧氣的科學儀器。
五、火星太空衣
嗯…只能說現實中的火星太空裝,比較偏「功能導向」啦。(講得很保守)
六、探測車
A編必須承認,在看《火星任務》的時候,因缺乏太空知識(拜託誰有啊ß死鴨子嘴硬),
腦中幻想的探測車超小,大概是吉普車那麼大。
所以當瓦特尼把一堆東西搬上車時,我簡直認知失諧XD
看完這篇再去看小說的讀者真的很幸福,因為NASA告訴你:真實的探測車就是這麼大台!
而且為了適應火星上凹凸不平的地形,探測車的輪子被設計成六個。(且一看就很耐操的樣子)
七、離子推進器
《火星任務》中主角一行人搭乘的「賀密斯號」,就是靠這項偉大發明前進的。
原理大致上就是加速大量帶電離子,短時間內將太空船高速推進(時速約每小時20萬英里)。
八、太陽能面板
你可以想像,在缺乏石油、風和水的火星上,利用太陽能發電成為唯一辦法。
看過小說的讀者,也絕對對太陽能面板不陌生。
現實世界中的太空站,擁有讓40個家庭使用的充沛電力,
聽起來有點浪費,卻可以大幅降低任務失敗的機率。
九、放射性熱電產生器
又是一個小說迷們不感陌生的東西!
這個被馬克瓦特尼當成暖爐使用的產品,絕對是目前我們看過最貴的暖爐。
小說中太空人為了怕這玩意兒當中的輻射線外洩,把它埋在離居住艙很遠的位置,
而現實生活中,真正的放射性熱電產生器被高科技材質層層包圍,其實不太可能外洩。
最後,讓我們來看看電影中「戰神三號計畫」的成員介紹,在電影上映前暖身一下!
《火星任務》購書方式:
▶博客來
▶誠品
▶三采
▶讀冊
▶金石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