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3-3.jpg

 

文/Suzie

十幾年前,在身心科擔任主治醫師的楊紹民醫師,因工作超時,

看重醫病關係,心理超載,發現自己得到重度憂鬱症。

 

那時的楊醫師容易疲累,做任何事都覺得十分費力,食慾極差,

到了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,難以入睡,半夜也時常醒來。

這些問診時常在病患身上出現的狀況,卻一一發生在自己身上。

 

過去門診時常病患超額,許多家屬甚至願意苦等至凌晨一、二點,

只是為了對楊醫師訴說他們生命中的無力感。

楊醫師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,長期面對許多病患生命中的劇變、

生死、重症等各種情緒衝擊,自己的身心也一直處在緊繃的壓力中。

 

然而,楊醫師發現,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的病患比例真的很有限,

在自己最深沉的低潮時,他也曾使用當時最新上市的抗憂鬱劑。

怎知才剛服用極低的劑量,就出現了廠商宣稱「出現機率極低」的副作用:

頭暈目眩、噁心想吐,反而變得更煩躁、注意力無法集中……

 

幾乎萬念俱灰之下,一位好友與楊醫師分享了一個研究人類意識與潛能的團療課程,

在死馬當活馬醫的情況下,楊醫師前往參與,

此後便走上整合醫學的道路。

從那之後,楊醫師透過理解與梳理自己的情緒,了解自己生病的原因,

並且從運動、飲食等方面,調整生活方式,使自己逐漸恢復健康。 

 

 

原來,「憂鬱」是上天給的天大禮物

 在親身陪伴自己走過低潮後,楊醫師對「憂鬱」有了新的註解與態度。

 

原來,「憂鬱」和其他身心症不是難以解決的疾病,

而是身體想透過這些症狀來提醒自己

希望我們透過正確的方法,修正目前不適當的生活習慣。

例如:消耗身心的飲食、處理情緒的方式、思想的運作模式等,

解除原本綑綁自我的習慣等等。

 

看著楊紹民醫師最新著作《我也曾憂鬱:一位精神科醫師用心靈自癒力,不吃藥改善頭痛、失眠、憂鬱》書稿時,

Z編有一個最深的體悟,許多日常的身心症狀,

很容易被我們簡化為「一個症狀」來看待,

或被當作僅僅是某種現代人的普遍症狀!

 

像是頭痛、睡不好,陷入低潮,

我們可能因此藉由吃止痛藥、安眠藥,甚或抗憂鬱藥來解決,

卻未曾從整體去看待自己的身體與生活方式,可能出了問題。

可以換個角度想,也許是身體在告訴我們,

請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、飲食與睡眠,

也許是哪裡出了問題;從這個角度去觀照自己,

從身體、心理與飲食好好地觀察可以調整的地方,

也許這樣的方式對自己而言,也會是最直覺、自然且最有效的治療方法!

 

用藥並不是唯一的方法

sunset-401541_1280.jpg  

難道用藥這麼可怕嗎?楊醫師提及,

他並不反對正確、適時適量使用藥物協助控制病情,

但是楊醫師完全反對「盲目服藥、只用藥」的治病方式,

因為,疾病絕對不可能只靠藥物就完全治癒。

 

無論是甚麼病,生病或心病,其實都源於複雜糾結的各種因素

若光想靠藥物抑制、醫治,只會因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

忽視了深層、他層的病因。

 

根據楊醫師多年的醫病體驗和親身經歷,

他意識到,面對一個病患,醫者要做的,並非光是消除他的病果,

而是更深度檢視他的病因,透過一層一層的跨領域療程,

才能讓病患達到真正的身心療癒。

 

如果已經有了以下症狀,應該從現在開始正視這些問題:

◆不知不覺陷入長期低潮、心靈焦慮

◆不時被頭痛、失眠、心悸影響,影響工作表現、人際關係

◆因慢性病、身心症纏身,不吃藥就不安心

◆變得容易忘東忘西、易怒、恐慌、質疑他人

 

在《我也曾憂鬱》一書中,楊紹民醫師將廿多年深度心理治療的經驗,

把協助病患情緒轉化、釋放壓力、找回力量的關鍵方法整理出來。

平時若發現自己有出現一些身心狀況,可以先嘗試自我療育,找回健康

在本書中,也提醒該如何照顧自己,以及如何維持一生的身心健全。

其中包括小太陽呼吸法、眉心定位呼吸法與九式瑜珈能量操

加上如何辨析和排除食物過敏原,輔以開闊心境並提升視野的轉念法則

讓每個人都能發展出自然抗壓的能力。

 

從「身、心、食」三個面向檢視、療癒自己

1-12.jpg  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心」:深度問診

真誠面對內心感受。一旦打開心裡的結,其實你可以不必活得那麼辛苦。

大多數人從小就被教導要用理性的態度面對挫折與創傷,

因此常聽到許多人把「我已經看開了」、「沒什麼好再回想了」等

這類看似達觀豁達的語言掛在嘴邊。

其實,這是一種將創傷「隔離」的保護機制

強迫用理性說服自己「已經走出傷痛,創傷無法再傷害自己」。

然而,被忽視、壓抑的情緒不會因此消失

儲存內心深處的負面力量終究會以其他的方式反撲。

會出現這種情形,主要是因為人們通常只關注於情緒表現,

忽略了真正的內在感受。

但光改變自己對事情的觀點、認知,

卻無法扭轉一個人當下的感受及衍生的生理反應!

 
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身」:正確「呼吸」,喚醒修復的本能

多數人不會特別留心自己的呼吸方式,覺得呼吸,不過是出於本能的一種反應罷了。

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我們的身心狀態其實會透過呼吸的深淺、節奏有所反應

例如:當你感到害怕時,呼吸會變得又短又淺;

當你壓力大時,呼出來的氣息會變得異常沉重;

當你放鬆時,呼吸自然會調整成既深且長的吐納方式。

 

因此,我們可以透過調整自己的呼吸習慣,

改變肌肉緊繃的狀態,幫助自己從情緒中解脫。

腹式呼吸的功用是抑制你的交感神經,刺激副交感神經。

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就是修復

強化副交感神經,可以讓呼吸與血液循環等身體機能以舒緩有力的方式運作,

讓氧氣能透過心臟幫浦,有效進入各種人體組織,讓身體機能充分發揮作用。

 

三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食」:吃對食物,遠離情緒過敏原!

看診時,當發現患者有長期沮喪、焦慮、易怒、暴躁等情緒障礙時,

常被醫生認為是源於心理上的問題。

然而從臨床上發現,不少患者產生低潮症狀的主因,

除了心理的干擾外,與生理的大腦微發炎也有很大關係。

此時,若能針對患者過敏源的飲食作調整,強化患者營養,

對其改善負面情緒有很顯著的幫助,且綜效甚至超過用藥治療

例如:靠飲食調整,改善患者的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後,

其大腦效能也相對提升。

 

透過有效的飲食管理,一方面不再接觸過敏原,

一方面補充天然的營養素,同時學習穩定自律神經與壓力的處理技巧,

能讓免疫系統冷靜下來,回復到均衡的狀態,

改善因大腦過敏造成的沮喪與焦慮。

 

我也曾憂鬱-立體書封.png    

 

內容摘自:《我也曾憂鬱:一位精神科醫師用心靈自癒力,不吃藥改善頭痛、失眠、憂鬱》/三采文化

作者/楊紹民醫師

 

本書獻給─

◆不知不覺陷入長期低潮、心靈焦慮的你

◆不時被頭痛、失眠、心悸影響,影響工作表現、人際關係的你 

◆因慢性病、身心症纏身,不吃藥就不安心的你

◆憂鬱症患者、陪伴抗鬱鬥士身心疲乏的親友們

◆每天都在餵身心吃垃圾食物的你

 

arrow
arrow

    三采文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